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自製膠原蛋白


修改文章
2015/11/02 05:45
瀏覽43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1. 留住清洗魚後的魚麟、鰭、尾等。
2. 約一飯碗魚麟,一飯碗水,適量的醋,以文火熬化至湯成糊狀。
3. 瀝出魚片渣,加入薑蒜佐料。
4. 熱食為魚麟湯。放入冰箱冷藏,即成魚鱗膠棟。

魚肉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 而魚麟更是珍食,棄之可惜。它的學名叫「魚麟硬蛋白」,是魚真皮層的膠原質生成的骨質。其中主要的成分是膠原蛋白。它可以:

1. 使你消除「水結區」,延緩老化。(細胞蛋白與水逐漸交叉結合而產生「水結區」,形成脫水區現象,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等現象).
2. 魚麟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歐米加~3脂肪酸,是一種特殊的多鏈不飽和脂肪酸,它在血液中能夠以結合蛋白質的形式,幫助傳送和乳化脂肪,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沈積聚結,並雙向調整小版的凝集程度,而起到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3. 它也含有多種微量礦物質,尤其是鈣、磷含量特別高,對身體有益,又能預防高血壓。
4. 「帶魚」的魚麟中,還含有抗癌物質。 將丟棄的魚麟製成低成本、又味美的「魚麟凍」或「魚麟湯」,適時補給身體需要的「膠原蛋白」,你就可延緩衰老,何樂不為?

趕快下廚試試吧。

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                     2014/6/16

今日6/16/2014看新聞,美國在1970-80年代自亞洲引進鯉魚,幫忙清除過度漫延的河流中水草。如今鯉魚又太多,多到美國必需全面滅殺它們, 但沒想到,被滅殺的卻多是美國本地魚種,鯉魚仍存活。於是,最近奧巴馬總統開始下令關閉已運行二十多年的密西西比河砸門,防止鯉魚北上五大湖,影響當地魚生態。

 這件事讓住在南太平洋小島的我感觸多。

小島人世代居住珊瑚礁小群島上,生活簡樸,也被訓練得熟知如何在艱苦環境中生存。這些生活中的生存技巧,對現代舒適環境中成長的我們,好像已完全不再具備,因為許多基本建設或生活必需,多由大政府或他人供給或完成,我們都已漸漸不知如何使用那些生存的基本技能。反之,南太小島人民至今仍自己接雨水當淡水,用果實止渴裹腹,樹木蔽陰建房,樹葉裝飾蔽體, 自行造船行駛等。

南太小島人就如同那鯉魚,現代文明的我們如同那美國本土魚,一旦大難臨頭時,我們會被淘汰滅絕,而南太小島人將會存活下來!

民間藥方

Tubwebwe is the island expert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knows many uses for the plants that grow on the island. 

Nonu, the fruit which has become a modest craze in the West in recent years, is part of her medical arsenal. The juice squeezed from nonu fruit is strained through a white cloth, mixed with water and drunk immediately. It’s a popular cure for asthma.

諾麗果汁加水喝, 可治氣喘.

Pandanus root is another natural medicine. When crushed and mixed with coconut leaves it is a cure for fever in small children. Grated coconut and the inner part of the pandanus leaf works wonders for people suffering from fish poisoning.

林投樹根磨碎與椰葉同吃, 可治發燒.
磨碎椰子與林投樹葉裡部一起, 可治魚毒!


吐瓦魯傳說2 --- 吐瓦魯人從哪裡來?



吐瓦魯的每個小島都有各自的傳說,如富那富提島Funafuti,外度普島Vaitupu 的祖先Telematua, 據說是來自薩摩亞的巨人。Nanumea島的祖先Tefolaha則是來自東加的ㄧ個個半人半神!

吐瓦魯的語言也有三個不同語系:
a. Nanumea, Nuitao, Nanumaga
b. Nui
c. Vaitupu, Nukufetau, Funafuti, Nukuladae

語言和傳統上,東加對北邊諸島影響甚於南邊諸島。不過,除了某些地方有點不同,吐國八島除了Nui 島,在語言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據吐國總督夫人Koling Itallelie 說,努意島的人聽得懂吐國八島所有語言,而吐國七島對努意島的語言有些字則不了解,但基本上是通的。


吐國人種大部分來自薩摩亞,有些來自東加和威利斯島Wallis Island,都屬玻里尼西亞人種。北方島,特別是Nui島,許多人則是來自吉里巴斯的邁克羅尼西亞人。

據人類學家研究,玻里尼西亞人最早在5000年前來自東南亞,散布於Melonesia, New Guinea 的東海岸到 New Caledonia, 據說他們都是能力高強的航手。

3500年前,ㄧ些Capita人又從萬大度 Vanuatu 到了斐濟,再到東加,薩摩亞。吐國人則從薩摩亞和東加移居過來。




參考文書:
Tuvalu, A History,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and Extension Servic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and the Ministry of Social Services, Government of Tuvalu. Copyright , 1983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吐瓦魯有趣的傳說1



話說比目魚德阿里 te Ali 和鰻魚 德普西 te Pusi 原本是ㄧ對非常要好的朋友,
牠們一同住在海中同一個家裡,彼此共同分享所有喜怒哀樂的大小瑣事。

有一天,這對好朋友決定以搬一塊巨石回家,來測試看看誰力氣比較大。

就在搬巨石回家的路上,兩人開始爭吵,後來還打了起來 .
比目魚德阿里嚴重受傷,整個的攤在了石頭下面,只是幸運的逃過一死. 
它奮力的從石下爭脫, 之後,它立即去追鰻魚德普西,
但鰻魚德普西在爭吵時也被比目魚德阿里揍了一拳肚子, 一直嘔吐,
而且身體開始變得越來越窄,越來越窄....最後只好躲進洞中。

當比目魚德阿里一直在找鰻魚德普西時,
鰻魚德普西嚇得開始念咒語, 
希望能逃脫比目魚德阿里的追殺:

寬又平 寬又平                       
我會餵食你德阿里的               
寬又平  寬又平                        
拜託千萬別殺死我。               

就在鰻魚德普西開始念咒語時,
比目魚德阿里的身體真的開始變得越來越扁平,越來越扁平.....。
最後,比目魚德阿里的身體就變成海中眾多扁平的島嶼
也就是今天吐瓦魯的九小島的土地了!

而當鰻魚德普西唸到它會餵食比目魚德阿里時,
牠自己窄圓的身體也變得愈來愈窄,
最後變成了 "椰子樹",
這就是為什麼吐瓦魯島上後來長滿了椰子樹的緣由!

話說鰻魚德普西在唸完咒語後,回到海裡洞中,
想到比目魚德阿里已死,但鰻魚德普西對此並不滿意,
它想起牠和德阿里一起搬的那個大石頭,
決定走去看一下,
結果, 它看到石頭上竟出現三種顏色:黑,白,藍色。

於是, 它拿起石頭朝高空中丟上去,
沒想到石頭竟然沒掉下來,
而是正好停留在牠頭上面,
於是, 牠又開始唸咒語:

黑、白和藍,                                      
 我將永遠是真誠的,             
對自己,也對你,
 讓我和你成為朋友吧。

就在這時,那巨石開始慢慢的,安靜的
往下一直落。

當巨石落到了地上,
鰻魚德普西立刻跑去看那巨石,
牠驚奇的發現巨石的藍色部分竟然碎落卡在空中,
變成了 "天"!

鰻魚德普西很生氣,
因為掉下的巨石竟然把藍色部分丟了,
牠生氣的拿起掉下的石頭
再往上空中丟去,
這次, 
巨石黑色部分
又被卡在空中,
頓時,
牠四週立刻被黑暗包圍.

黑石就成了人們的 
"晚上夜間"!

德普西開始又唸起咒語,
當咒語唸完時,
巨石的白色部分開始落下,
把黑暗打破了,
日光再現,
"白天" 出現了!

這時德普西看到石頭的黑色白色部分已完全碎裂掉了,只留下ㄧ些藍色部分。
德普西拿起石頭
分別往北、東、南、西丟去.
最後一擲後,
那石頭就再也沒回來了。

德普西又開始喃喃唸起咒語,
然後睜眼看看四週,
一些藍色部分的石頭掉落在牠四週,
變成了"海洋"!

德普西又跑去把剩下的石頭
扎碎成八小塊,
每一塊就變成
海中八個小島嶼.
它們就是
"吐瓦魯的八個島嶼"!

現在德普西沒任何東西可以挑戰了,
於是牠回到了海中的家,
把牠的探索經歷
用詩寫在刻碑上:

吐瓦魯,
妳是至高無上的,  
我將守護妳!                      
所有金銀財寶都不屬於我 ,   
但我永遠都不會在乎 !     
  
妳是如此美好,謙遜,仁慈!

破曉時分,海浪聲聲聲入耳 ,
妳的聲音呼喚著我,     
我以妳為榮 !                      

吐瓦魯島嶼形成後,人們開始紛紛來此居住。


這就是民間流傳的吐瓦魯形成的傳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參考 Tuvalu, A History,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and Extension Servic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and the Ministry of Social Services, Government of Tuvalu. Copyright , 1983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